平均数教学设计

时间:2025-09-06 19:21:06
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平均数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平均数教学设计1

以往对于平均数的概念引入,比较典型的是组织两组人数不等的比赛,在学生初步体会到比总数不公平的前提下,顺利过渡到比平均数的环节上来。而张齐华老师的“平均数”一课,从比投篮技术的情境引入:首先出场的.是小强,他1分钟投中5个球,可是他对这一成绩似乎并不满意,觉得好像没有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想再投两次。如果你是张老师,会同意他的要求吗?这样使学时体会到由于随机误差的存在而使得一次投球的成绩很难代表小强的真实水平,应该再给他两次机会。小强又投了两次,很巧的是后两次投篮成绩都是5个,显然是张老师精心设计的,使学生意识到用5来表示小强1分钟投中的个数最合适,避免了学生不会计算平均数的尴尬。接着小林出场,小林第一次只投中了3个球,“如果你是小林,会就这样结束吗?”从而自然引出第二组数据:3个、5个、4个。可是也引出了麻烦:三次成绩各不相同。这一回,又该怎么办?在学生思维的碰撞中,发现也用5来表示小林的成绩显然对小强来说是不公平的,学生凭直觉认为4最能代表小林1分钟的成绩,这样平均数的意义悄悄地被学生自己发现了。

张老师精巧的设计,再加上他灵活、智慧地处理生成,是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使我受益颇多。

平均数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教材第90、第91页的内容及第92页做一做

教学目标:

1、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3、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 “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喜欢吃桃子吗?老师这有16个桃子,我把它们分给2个同学看,怎样分才能让他们一样多。

2、引入“平均数”师:每人都是8个桃子,8就是一个平均数。这样分两个同学就一样多了。(出示课题:平均数)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还听到或者用到平均数?(平均身高,平均成绩,平均速度,平均产量等等。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情境图)

师:同学们请看这张图片,这是环保小分队的同学们收集饮料瓶的统计情况,在这张统计图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师:你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你怎样才能让他们的瓶子数量一样多呢?学生汇报交流

师: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饮料瓶?(13个)

师:大家都同意这个算法吗?13是怎么来的?

“移多补少”的方法。

指名学生说自己用的方法,结合学生的'口述和学生动手操作,用课件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师:这种方法对吗?为什么要把小红的一个给小兰,把小明的两个给小亮?(为了使他们每个人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能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吗?(指名学生试着回答总结)

师:像这样把多的饮料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饮料瓶的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法)这里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这个“ 13”是他们真实收集到的饮料瓶吗?(不是)而是4个人的总体水平。

师: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学生口述算理并说算式,老师板书。

师:像这样先合并然后再平均分的方法同叫“先合后分法。”无论是通过移多补少还是先合后分,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使原来几个不同的数变得同样多,这样得到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13就是这4个数的平均数,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平均数)它引导学生利用“移多补少”或“平均分的意义”理解,平均数并不是每个学生收集到瓶子的实际数量,而是“相当于”把4个学生收集到的瓶子总数平均分成4份得到数,可能同学们收集到的比这个数量小,也可能比这个数量大。平均数是为了代表这组数据的总体水平而创造出来的一个“虚拟”的数。

2、内化拓展、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体育小组的活动(课件出示照片和91页例2情景图——————踢毽比赛)对于比赛,你们最想知道什么?(哪个队赢)那就是想知道哪个队的成绩好?现在老师让你们当裁判,一定要公平公正地裁决。

(1)出示表一:(男女生各一名同学)师:如果你是裁判,你认为哪个队赢?你是怎么知道的?(19>17)

(2)出示表二:(男女生各加入三名同学)师:现在哪个队赢了?你怎么知道?(指名学生说是通过计算总成绩知道的)现在男生算你们队的成绩,女生算你们队的成绩。

通过计算得出:68<76(女生队获胜)引导学生体会,在人数相同的情况下,可以用求总数的方法比较输赢。也可以求平均数的方法。

男生:68÷4=17(个)

女生:76÷4=19(个)17<19(3)出示表三:(男生加入一名同学)

师:看来女生队暂时领先,男生队还有一名队员要加入进来,请各位裁判独立思考后给出最终的裁定?并说出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比总数男生对获胜,比平均数合理。

师:怎样列式解答呢?(学生口述,老师板书):男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女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19+15+16+18+17)÷5,(18+20+19+19)÷4 =85÷5 =76÷4 =17(个)=19(个)17<19。答:女生队的成绩好些。

三、探究结果,回顾小结

1、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师:回忆一下,我们学了什么?(预设:平均数)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求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

①当个数不同,用总数量比较结果时有失公平,可以用两组数据的平均数来比较。

②平均数能较好的反应出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③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

2、回顾求平均数的方法。

①把多的瓶子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

②用先合后分计算的方法求平均数时,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四、联系实际,拓展应用……此处隐藏18528个字……、以姚明为首的中国男子篮球队队员。老师从网上查到这么一则数据,中国男子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为200厘米。这是不是说,篮球队每个队员的身高都是200厘米?

3、《xxxx年世界卫生报告》显示,目前中国男性的平均寿命大约是71岁。30年前,也就在张老师出生那会儿,中国男性的平均寿命大约只有68岁。你发现了什么?可有位老爷爷今年70了,他看到这则消息后不但不高兴,还很难过,这是为什么?你怎样来劝劝他?

4、生活中,哪些地方还用到了平均数?它们各代表什么?

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还要运用到生活当中去,我设计的这几个问题,旨在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思考、进而解决生活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而且我们学习的数学是生动的,有价值的。

平均数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思想(移多补少的统计思想),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

3、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灵活选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秒表、绳子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我听体育老师贾老师说咱们班的第一小组和第二小组的6名同学的“跳绳”成绩挺不错的!我很想知道两个小组,哪个更好些?有什么办法?

生:比赛,在规定1分钟内看哪个小组跳的总数多,就是胜利者。

师:哦,好建议。不过,一节课只有40分钟,谁来出个好主意,在短时间内得出结果?

生:6人一起跳,分组数数。

师:哦,好主意!那就按你的方法比赛吧!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1、引出“平均数”,体验“平均数”产生价值。

6名学生开始比赛,其余学生认真地数着。生汇报,师板书如下:

第一组:82、86、81第二组:78、83、82

师:请同学们以最快的口算算出结果,并汇报补充板书如下:

第一组:82+86+81=249第二组:78+83+82=243

师:(热情洋溢)通过比总数,第一组以248大于243获胜了,恭喜你们(师与他们一一握手表示祝贺,这时发现第二组同学鸦雀无声,面无表情)

师:我加入第二组,让老师也来跳一跳,你们帮我数着。(学生欢呼)

师跳了83下,改板书如下:第二组:78+83+82+(83)=326,现在第二组获胜了吧,你们高兴吗?

生:(议论纷纷,有几个喊叫)不公平的,第二组4个人,当然获胜了。

师(面带疑惑)哎呀,看来人数不相等时,用比总数办法来决定胜负是不公平的。难道就没有更好的办法来比较这两组总体跳绳水平的高低了吗?

(全班寂然无声,学生思索着,半晌,有学生举手了)

生:我在电视上看到过这种类似的情况,比较平均数就可以了。

(这时有很多学生表示赞同,并投去了赞赏的目光)

师:(赞赏)哦,你知道的知识真多,老师佩服你!

2、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师:怎样计算每个组跳绳的平均数呢?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提出了方法,师要求任选一组说想法)

生1:我用算术法求第一组的平均数,我是这样算的:(82+86+81)/3=83

生2:我从86里拿出3个,给82加1也变成83,给81加2也变成83,每人都是83,那平均数就是83

师:谁听明白了吗?(再指5名学生说)

师:(看着生2)你能给你的这种方法取个名字吗?

(由于平时有渗透过这种方法,生2很自然地说出是“移多补少”)

师板书:算术法移多补少法

师小结:刚才生1和生2分别用算术法和移多补少法求出了第一组的平均数是83,那有谁求出第二组的平均数了?

(生摇头,大胆学生说:除不尽的)

师:(乘机)那你们有什么好办法?

生:用我们学过的'“估算”

师:好,那你们试试吧!(指1名板演)

板书:(78+83+82+83)/4~81

师:从两组平均数83和81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第一组平均数大,所以还是第一组总体水平好一些。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师:第一组的83表示什么?你怎么理解“83”这个数?

(引导学生明白:“83”是个“虚数”,第一组的83不表示每人真跳了83下,有可能小于83,有可能大于83,还有可能等于83。)

师:通过刚刚的情景,当人数不相等,比总数不公平时,是谁帮助了咱们?(平均数),那你想对“平均数”说什么心里话?

生(自由发言)生1:平均数,你真厉害,使不公平的事变公平了。

生2:平均数,因为有了你,世界上才会太平

......

4、沟通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

师:在平时生活中,你们见过平均数吗?

生举例:统计考试成绩需要平均数;平均每月用电量;节目比赛打分用到平均数......

(三)、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1、多媒体呈现:下面是某县1999—xxxx年家庭电脑拥有量的统计图。

图略:1999年350台,20xx年600台,xxxx年1000台,xxxx年1600台,xxxx年2500台

(1)求出这五年来,平均每年拥有电脑多少台?

(出现算术法和移多补少法两种方法)

(2)估计一下,到20xx年这个县的家庭电脑拥有量是多少?为什么?

(3)从图上你还知道些什么?

2、多媒体呈现一幅统计图,内容为:小刚家每个季度用水分别是16吨、24吨、36吨、27吨

师:请你帮他算一算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应该选择哪个算式?

(1)(16+24+36+27)/4

(2)(16+24+36+27)/12

(3)(16+24+36+27)/365

a、生举手表决

b、师生小结:计算平均数时,得从问题出发去选择正确的总数和总份数后,再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四)、总结评价,提高认识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你觉得这些知识对你以后生活或学习有什么影响或作用?

板书设计

求平均数(算术法移多补少法)

第一组:(82+86+81)/3=83第二组:(78+83+82+83)/4~81

当人数不相等,比总数不公平时,我们就得看“平均数”。

“平均数”是个“虚数”(大于平均数;小于平均数;等于平均数)“平均数”可用来预测未来发展趋势

《平均数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