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1【备课思路】
本文涉及了许多物理知识和试验,学生较难理解,特设计cai课件辅助教学,在教学中采取自主、合作、研讨的学习方式,创设情境,突破难点,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目的要求】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自学、感悟伽利略敢于破除迷信和献身科学的精神。
3、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重难点】
弄清伽利略是怎样不盲目迷信权威的.话,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授课方法】
1、采取自主、合作、研讨的学习方式。
2、运用cai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昨天,我们学习了25课的第一课时,这节课我们将接着学习。齐读课题。
二、自学课文
1、学生自主读书。(读书的形式不限)
2、说说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讲授新课
1、同学们,如果条件许可,你们谁有勇气像伽利略那样站在比萨斜塔上为我们做一做这项试验呢?
2、同学们,光有勇气是不够的,现在让我们看一看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是怎么说的吧!
⑴ 谁愿意读一读。
⑵ 当时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话态度如何?
⑶ 当时意大利的年轻数学家伽利略也信奉亚里士多德的话吗?
3、后来伽利略又是怎样做的呢?请看思考题,讨论。
4、当人们听说伽利略要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人们会怎么说?
5、现在让我们去亲身体验一下,当年伽利略做公开试验时的情景吧!谁愿意当伽利略?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他呢?
6、出示cai课件,演示公开试验:
⑴ 你们看到了什么?
⑵ 听到了什么?
⑶ 这时人们会怎么说?
7、从这件事中,人们明白了什么?
8、从这句话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四、教师小结
谁能用“先写……接着写……最后写……”说说本文的叙述顺序是什么?
五、课外延伸
【板书设计】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伽俐略 大胆怀疑 勇于实践
亚里士多德 先后着地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2一、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读写11个生词。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读出伽利略的思考过程和人们的态度,体会伽利略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维方式。
3.学习心理描写、侧面描写等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伽利略实验的过程与结论,并受到启发,初步学习心理描写、侧面描写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三、教学时间:
80分钟(两课时连上)
四、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明确课文讲了什么故事;
3.能用自己的话简单介绍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生平及主要成就。(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资料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指名读课题。
(引导学生读准字音:“着”字在“着地”中读“zháo”;在“着陆”中读“zhuó”。)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1)屏幕出示,指名认读。
(2)交流易读错、写错的字。(重点引导学生关注“固执”一次中“执”的读音——单读时读“zhí”,连起来读时,读“zhi”)
(3)交流自己理解的和不理解的词语。
(4)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学生可以叫简练的概括,也可以简单复述的方式讲故事),引导学生明白,“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这件事情的结果。
(5)学生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从生平和伟大贡献两方面用自己的话介绍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出示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头像)
(二)结合课文,深入了解两位科学家。
过渡:同学们通过课前查阅资料对两位科学家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文中是如何介绍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1.学生通读全文,了解两位科学家。
2.重点检查学生读课文前两自然段,并引导学生抓住文中介绍的关键词发现:
伽利略:25岁年轻教授 辩论家(讨论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辩论家?):(1)能言善辩(2)善于质疑别人的'观点(提出不寻常的问题)(3)说话有理有据……
亚里士多德:20xx多年前哲学家 信奉 真理(奉若神明)
引导学生揣摩人们的心理,朗读“责备的话”。
3.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此处不作深究,只简单体会)
(三)细读文,体会伽利略的精神。
1.从故事发生,到结束,伽利略想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按顺序概括出来(小标题形式)。指名到黑板上板书,其他人自己写在练习本上。
2.学生交流,并引导学生发现:
(1)产生疑问(起因)
(2)反复试验
(3)宣布结果 (经过)
(4)公开试验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结果)
3.以读文本,揣摩人物心理。
(1)指名读文第三自然段。
引导学生思考伽利略产生并提出疑问,容易吗?为什么?
(2)学生讨论交流,然后引读(重点是心理活动):(体会伽利略提出问题不易,体会伽利略勇气和献身精神)
a.对一个大家认为真理的观点产生疑问,如何来读?
b.对于亚里士多德这样一个权威产生疑问,如何来读?
c.一个时年仅25岁的年轻教授,一个是两千多年前的,被奉若神明的大哲学家,如何来读?
d.面对人们的“责备”,如何来读?
e.布鲁诺坚持“日心说”被活活烧死,而伽利略也可能会面连这样的压力和危险,如何来读?
……
总之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伽利略的科学精神,读人物心理活动读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3)引导学生抓住“如果”,明确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习写法。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反复试验)——得出结论,这是科学的思维方法。同学们也可以仿照这样的方法进行心理活动描写(尤其是对观点产生疑问的内容)。强调这部分属于心理活动描写。
4.引导学 ……此处隐藏29682个字……节课的自读和交流来填空,并说明理由。
伽利略是一个()的科学家。
(二)小组交流。
(三)集体汇报交流,引导结合重点语段深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并指导有感情朗读。如:
1、伽利略是一个(善于思考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并说明理由:伽利略在念书时就提出老师难以解答的问题,被同学们称为“辩论家”;25岁时就对亚里士多德的话提出了质疑。亚里士多德在人们的眼里是真理的化身,他的话不容置疑,可伽利略经过严密思考后却发现了疑点。所以说他善于思考。
教师引导:那就请同学们再次认真读第三自然段,能否用简单的方式说明伽利略的思考过程,可以与同学们讨论,也可以请老师帮忙。(算式法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
慢的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该比10磅的慢;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的快。图示法等)
b、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伽利略思维的严密,注意“如果??那么”“??但是”“如果??就??”这样的关联词语,来突出伽利略的质疑是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而不是妄下结论。
2、伽利略是一个(执著追求真理)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在当时,人们都信奉亚里士多德,并把他的话当作不容置疑的真理,伽利略却大胆质疑,说明他不迷信权威,只追求真理。(教师引导理解“信奉”)
伽利略为了追求真理,反复做了多次实验来证实,并且要面对无数人的讥笑与嘲讽,在比萨斜塔上公开试验。
b、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自然段。
3、伽利略是一个(勇敢)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面对人们的怀疑、嘲笑与讥讽,伽利略没有退缩,仍然坚持公开试验,他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追求真理的路上表现得十分勇敢。
b、教师补充阅读资料《布鲁诺》,使学生了解到伽利略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样做,是有着生命危险的,这更体现了他献身科学的精神。
【设计意图】略读课文有着自身的教学任务和特点,不能够面面俱到。略读教学讲究“简”、“略”,并不是说就不需要有“精”、“细”的部分。最理想的做法是在教学中做到点面结合,粗中有细。
【教学策略】抓住老班长的外貌和言行,通过有层次、有取舍、有详略的阅读,潜入文中特别传神的字词、特别精彩的语言深处,在读中体会老班长的伟大精神品质。在内容理解、情感熏陶、语言感悟与方法习得上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这样的教学,才能充分体现略读教学追求的“精略相辅,略中有精,教略而学不略”。
二、拓展阅读、升华情感
读语文经典读本上的《鲁班学艺》一文,领悟中国古代的发明家、木工的始祖--鲁班学艺的执着,以及他对实践活动的热爱与执着。进一步领会体验伟人的不平凡之处,学习他们追求这里的精神。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已经对课文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产生了高度的兴趣,这一兴趣导致了他们进一步探索的欲望,这就是语文教学进一步拓展的有效契机,也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更是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人文魁力、唤起学生学习语文产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良方”。
【教学策略】采用总结讨论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方法习得、布置作业
1、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在比萨斜塔上做了这个著名的试验。(出示插图投影,教师范读第六自然段)
2、请同学们把最后一句话抄写下来,并反复地读一读,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我们应该尊敬知识渊博的人,但不要迷信他)
(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会有出错的地方)
(盲目迷信和崇拜任何人都是愚蠢的行为)
3、伽利略做这个实验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证明亚里士多德是错的,更重要的是使人们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那就是不迷信权威,执著地追求真理。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看课文是通过怎样的描写使我们感受到伽利略的精神的。(学生默读勾画)
4、交流。如对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等的描写。
5、随文练笔(出示插图幻灯片):想象一下,试验结束后,人们又会怎样说,怎样做。
以《伽利略走下斜塔后》为题写一段话,注意对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
推荐课外阅读《世界上下五千年》,走近并结识更多的伟人。
【设计意图】略读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当略读成为一种阅读方式的时候,其指向是为了获取更大的信息。因此略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成为联系课内外阅读的桥梁。
【教学策略】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文章、书籍、资料,从不同角度去理解课文,丰富学生的认识,加大学生的信息吸收量。课后拓展,既与课文学习相互补充,相互呼应,又有助于对学生情感的进一步引发,有助于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板书设计:
25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不迷信权威
科学精神值得学习
执着求实
教学反思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实践为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为了落实这一点,我以课文进行“重组”,即以“喜欢谁”(伽利略、亚里多德)作为学生思维和情感生活的主线,让学生从书中或课外资料中去理解、感悟伽利略的善于思考、敢于质疑、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当我让学生谈谈“你喜欢谁?为什么?”时,我看到学生各抒己见,或从书中或从课外资料中据理力争、旁征博引地侃侃而谈的自信姿态,那不说服对方辩友誓不罢休的决心,让我为之感动,让老师们为之感叹,这才是一节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当学生从书中充分明白到伽利略从试验中证明亚里多德的话有错时,人们的态度也由责备到怀疑到明白,我就提了一个这样的问题,人们对伽利略的态度改变了,那喜欢亚里多德的同学你们的态度改变了吗?学生这样说道:“我还喜欢亚里多德,他说这句话虽然有错,但他给人类做出很大的贡献,人们还称他为‘学问之神’,但我也喜欢伽利略。”这不证明了课标指出的“课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言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同时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学生的独特体会是多么的深刻精辟啊!此时老师再多的语言都是多余的。
此时此刻我深深的领悟到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让孩子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才是应当在学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的最美好的事物。”
课堂是没有完美的。同样,这一课的教学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在感受伽利略认真思考亚里士多德的结论的时候,学生还是没有很清楚地理清楚两个推论的意思。课后,我在思考是自己操之过急了,这个推论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复杂,会给他们带来一些思维上的混乱,教师期望学生能跟上自己上课的节奏,而不是去适应学生的程度。也许,多给学生点时间思考,多让他们读读文本,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