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满昆虫的衣袋说课稿

时间:2024-10-23 16:09:56
装满昆虫的衣袋说课稿

装满昆虫的衣袋说课稿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装满昆虫的衣袋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装满昆虫的衣袋说课稿1

一、说教材:

《装满昆虫的衣袋》是苏教版实验教材第九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这一单元围绕“自然的奥秘”这一主题选编了4篇课文:《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装满昆虫的衣袋》、《变色龙》和《金蝉脱壳》。通过这个单元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学到语文方面的知识,还能从不同的侧面认识到观察的重要,学习观察的方法,丰富自然知识。根据本册阅读教学的重点,根据文章表达的顺序给文章分段。本单元后三篇课文的教学要落实“让学生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大意,体会人物内心世界”这一目标。

《装满昆虫的衣袋》是叙事写人的文章,主要叙述了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的两件事。

儿时的法布尔对昆虫充满了好奇,在一天傍晚,他独自寻找“纺织娘”,忘记了回家;八九岁时去放鸭子,他却花了大量时间观察昆虫并把捉到的虫子装在了衣袋里,父亲的责骂也没有改变他对昆虫的迷恋。课文并没有写法布尔是怎么成为一名昆虫学家的,而是记叙了他小时候对小虫子非常着迷的两件事。读着《装满昆虫的口袋》,一个迷恋昆虫的孩子跃然纸上。所以,在教学中我首先要让学生弄清楚文章究竟写了法布尔小时候对小虫子着迷的哪几件事,然后再从人物的动作、语言、内心来体会人物的精神。教学中我努力引导学生去阅读、发现文章的美和营造氛围,使学生和“我”一起感受到大自然的无穷魄力。

《装满昆虫的口袋》这篇课文需要两个课时完成,今天我讲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设想。根据上面的情况我制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1、要让学生从法布尔的故事中受到启示,从小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好习惯,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2、从课文的具体描写中体会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从而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

3、学会搜集资料,通过课外资料的补充,使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延伸,使课文内容得到进一步拓展。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其中的第二目标也是我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二、说教学方法: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有限的生活积淀、自身的阅读体验,在本课教学中,我运用了情境教学法、变序教学法、激发阅读兴趣法。让学生按照“找重点句个人体会——全班交流——感情朗读(走进人物内心世界)”和“在文中认识人物——从课外知识中认识人物”两个方法学习全文。让学生自主感悟、自主想象,在愉快的气氛下全面地认识法布尔,从而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我采用了变序教学法。先让学生学习与课文中心紧密联系的第2、3自然段,再学习第一自然段;接着学习第4至10自然段段;最后在交流资料后学习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这样采用变序设计,能立体解读文本,它是以“突出重点,紧扣中心为,发展思维,培养能力”为目的的。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提问导课,直奔主题:

让学生用一句话表达对小时候的法布尔的了解。然后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走进课文,近一步认识法布尔。

(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教学2、3自然段我主要采用了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的一般运用有形、有声、有情的情境,吸引学生进入课文,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发展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在语言训练中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和情感。

学习这两句话:“一天傍晚,暮色笼罩了田野,爸爸妈妈忙完了农活,发现法布尔不见了。不由得着急起来,在田野上高声呼喊儿子。”和“三天前,法布尔就告诉妈妈,花丛里经常传出一种动听的声音,不知是谁唱歌。现在,他终于找了这位‘歌唱家’。”时我让学生想象为了找到这只纺织娘,法布尔可能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么克服的?从此走进法布尔的生活。并创设对话情境,入情入境地与学生对话,激发起学生对话的欲望与热情,在对话中学生自然地走进文本,与法布尔共同感受捉纺织娘的辛苦,捉住纺织娘的那份喜悦,所呈现的是师、生、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美丽场景。

2、《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情感的体验和积累,而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恰当地、充分地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可以融入文本进行感情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思维,发展语言和陶冶情感。因此,课文第三大段我就从这一方面去努力。

学习这句时

(1)他把鸭子赶进池塘以后,就去水边逮蝴蝶,捉甲虫,或是蹲下来静静地观察奇妙的水底世界:漂亮的螺壳、来回穿梭的游鱼、五彩缤纷的蠕虫……

我让学生想一想,法布尔在岸上,还可能干些什么,观察到些什么有趣的自然现象?体会法布尔生活的无忧无虑和抓紧时间观察大自然。

(2)他把这个小宝贝放进蜗牛壳里,包上树叶,装进自己的衣袋,打算回家后再好好欣赏。

师出示课件比较句子:他把这只甲虫放进蜗牛壳里……打算回家后再好好欣赏。

(让学生说说自己平时把什么当宝贝,)

(3)法布尔难过极了,眼泪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把心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

指导读爸爸、妈妈对法布尔的训斥,再联系自己生活实际体会法布的委屈。

这一环节的设计,我主要是创设情境和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走进法布尔的内心世界,体会他对昆虫的痴迷。

(三)交流资料,感情升华:

1、带学生走进昆虫世界,并让学生看后谈自己的感想。

2、请学生交流预习时搜集到法布尔迷恋昆虫的有关资料。

3、出示《昆虫记》的节选—卷心菜毛虫

4、在音乐声中,教师用充满诗意的小结、饱含深情的话语介绍法布尔的一生,使学生沉浸在一种美好的情境中。

这一环节的设计,把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对法布尔这位伟大的昆虫学家有多层面地了解,学习情感体验得到自然延伸。

这时,让学生齐读最后一段,情感得到近一步的升华。

(四)、拓展文本,追求超越:

1、出示法布尔的精心独白让学生齐读。

让学生从书本中走出来,去生发,去拓展,去创造,“跳出文本看世界”,使学生受到法布尔细致观察、严谨治学的精神的熏陶和感染

2、作业:读法布尔的《昆虫记》,办一个主题展

这样的课外作业多角度拓展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渠道,让学生学习语言的同时,运用语言,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四、说板书设计:

……此处隐藏5584个字……以了。

阅读课上学生的阅读,目标则指向于获得能力。学生在阅读中不仅仅要理解课文的内容,还要逐步掌握理解课文的方法,逐步提高理解课文的能力。说得文一点,就是说,阅读教学要教给学生解读文本的策略。

具体到本堂课,我在教学中始终渗透着一种阅读的方法,那就是抓关键词,以词带句,以句带段。这是一种最基本的阅读策略,也是一种最有效的阅读策略。

3、语文课,要教书,也要育人。

在凤凰论坛上,曾经有人发出一个帖子:语文啊语文,你究竟有几个多情的好妹妹?指责语文的泛化现象。也有人大声呼吁:语文承载的东西实在太多,要回归本真,要做本色语文,简单语文。

我理解他们的出发点,但又觉得他们的说法有所不妥。

我认为,语文是不能太多情,不要以为自己有多大的本事,能够包打天下。但是,也不能独善其身,只扫门前雪。

有许多事,不只属于某一个学科,而是所有学科公有的。我们每一位学科老师,在做好本份的同时,也要做好这些公益事业,语文老师也不例外。否则,有一些田,你不管,我不管,肯定就要变成荒田。

因此,我想,作为一个语文老师,不仅仅要教书,也要育人。

落实到本节课,就是我不仅仅要引导学生理解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不仅仅要懂得作者是如何写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的,还要对法布尔的精神有所了解,要受到这种精神的感染。因此,我设计了一个填空,“法布尔对昆虫是如此痴迷,以至于()”在学生的心田里播下一颗“法布尔精神”的种子。

三、教后反思:

1、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

我有一个不好的习惯,总是想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一股脑儿的塞给学生,结果常常导致课堂容量过大,然后时时刻刻担心时间来不及,一股脑儿急着往下赶,结果总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什么也干不好。这一次,我在五(1)班试上时,也犯了同样的错误,拖了好长好长时间。课后,蒋教导建议我把一些可讲可不讲的大胆删除掉,紧紧抓住与主题密切的几句句子来进行教学。我按照她的建议重新调整了教学内容,顿时就觉得教学时间宽裕了许多,一些教学环节也就更加到位。

2、相信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实事求是讲,我们班的学生语文素养并不高。昨天早上,我在早读课上指导学生朗读这篇课文。我领着他们,一句一句地读,读了三四遍,可感觉始终是那么平淡。昨天放学时,布置语文作业,我说没别的了,就是回家读这篇课文,每个同学重点读三句句子,也就是说至少要有三句句子的朗读是令你自豪的。今天早读课,我检查这个作业,学生抢着起来读,我一听就呆了,因为跟昨天早上没法比,明显得好了,特别是蔡琦和任志楠两位同学读得更加出色。后来,在课上,学生们不仅朗读得好,发言也很有质量。这就让我觉得,不管学生怎样,我们始终要相信学生,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只要我们方法得当,足够的细心,足够的耐心,我们的学生会进步的!

装满昆虫的衣袋说课稿6

《装满昆虫的衣袋》是一篇童趣十足的叙事性,记叙了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非常入迷的故事:一件是法布尔很小的时候就因为好奇,去抓一只会唱歌的虫子,结果很晚回家,引发了父母的一场虚惊;一件是法布尔八九岁时去放鸭子,他利用这个时机在池塘边的草丛里观察,采集了许多昆虫,但父母却不能理解他。通读全文,既可以从通俗的语言文字中感受到小法布尔对昆虫的兴趣和喜爱,又可以透过语言文字的本身得到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熏陶。

因此,在学习这样有情有趣的时,教者应该引领学生把握好的基本格调和根本思想。

一是需要建构与文本作者对话的空间,并期待通过与作者的对话,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认识作者眼中的伟大科学家法布尔;

二是需要营造师生与语言文字本身对话的氛围,做到在文本中走个来回,既要和法布尔一同体验捉虫的快乐与兴奋,又要从法布尔的身上得到更多的关于成长的启示;

三是需要形成有效、实在的师生对话的场景,需要师生在这些特定的、未知的场景中碰撞、交锋、展示。

[教学目标、教、学法]

“学习语言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外部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而实现这一内化过程的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阅读感悟。”事实上,高年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已经能通过阅读来理解、欣赏和评价文本,已经能够借助阅读搜集处理文本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正确的审美体验。(《课程标准》语)再结合文本自身的特点,本课在教学时拟以朗读为突破口,在朗读中识字写字(读正确),在朗读中感受、理解(读流利),在朗读中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读出感情)。

为此,可以将教学目标简化为:

1、能正确地朗读课文,学会课文的9个生字,两条绿线里的7个生字只识不写;

2、能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小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有了明确集中的教学目标,无论是教师的引导,无论是学生的语言实践,都应该依据文本的语言材料,有针对性地展开。在教学中,我力求通过实实在在的语言实践引领学生入乎文本其内,又出乎文本其外。

因此,本文的教学,可以分成三个步骤进行:第一课时,读正确——走近法布尔;第二课时,读流利——走进法布尔;读出感情——走出法布尔。整篇课文的教学可分成两个课时进行:

[教学流程]:

一、读正确——走近法布尔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读准字音,记清字形。

2、交流识字情况。

3、展示读书情况,组织读书交流、比赛。

4、部分生字指导书写。

[如果说,文本是一个个鲜活的文字符号构成,那么,实施正确地朗读就是要通过自己的口,运用准确的语音、停顿和语调,把这些鲜活的文字符号转换成现实的有声语言,从而完成书面符号的“语言化”。这既是学生接触语言本身很重要的心智活动过程,又是在语言实践中进行扎扎实实的字、词、句的基本训练过程。]

二、读流利——走进法布尔

1、静读文本,引导质疑。

重点讨论:

课文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为题目?

2、浏览文本,组织交流。

①着迷————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

②迷恋————可是父母的责骂丝毫没能阻止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③痴迷————这是这种对昆虫的痴迷,把法布尔引进了科学的殿堂。

三、读出感情——走出法布尔

1、品读,(法布尔对昆虫着迷的语段);

重要语句提示:

“妈妈,我在这儿呢!瞧,我抓到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三天前————

他把这个小宝贝放进蜗牛壳里,包上树叶,装进自己的衣袋,打算回家后再好好欣赏。

法布尔难过极了,眼泪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把心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

2、精读文本,揭开“迷”底。

3、延伸文本,拓展阅读。

①关于法布尔;

②关于《昆虫记》。

《装满昆虫的衣袋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